
在巍峨雄壮的旗山东麓
有一座古老而又崭新的村庄
——忙岗

夏日漫步忙岗,那高大挺拔的五棵古树犹如热情而淳朴的忙岗村民在路边恭迎你,依旧枝繁叶茂的古树下,老人们坐在树下乘凉、聊天,说着那过往的记忆......
相传,一百多年前,村里熊家祖辈栽的鼻涕果(南酸枣)树,虽无从考证当时栽种的数目,但仅看排列有序的五棵树,足见先人的细心、爱心,如今,印证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古训。

古树旁,老年活动中心、宣传挂件,居民议事长亭与古树相得益彰。入户道路干净整洁,村民家外墙壁的艺术彩绘让整个村庄充满了浓郁的艺术气息,沿线打造了清风亭驿站等景观节点,更是让人流连忘返。

离古树不远,就是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渐行渐远的水井。当初,村民何家祖辈为了喝水,开挖了一口井,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,村里人家不断增加,人口逐渐增多,又在旁边开挖了一口井,这样就把饮水、洗衣服及牲畜用水分开了,足见忙岗村民历来就有讲究卫生的好习惯。

社会在发展,时代在进步。忙岗村不断壮大,住在村后的到村前挑水固然很远,来回也很吃力。于是,巴家祖先就在村左后侧挖了一口井,紧跟其后的是住在村中央的张家祖辈也先后挖了两口井。忙岗人把自己的村子自然亲切的称为上排、中排和下排,后来,下排的村民在原古井旁连续开挖了四口井。这样,忙岗村就有了九口水井。上世纪八十年代,为了节约挑水时间,村里180余户人家都在自家庭院里打了水井,只有少数人家喝用这九口水井的水。近年来,村里安装了自来水,这九口水井也就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,但只要谈起这九口水井,大家都会滔滔不绝,说那时村民挑水大都是男人替女人打水,谁家忙着就让谁先挑,这些和谐谦让的情景似乎还在眼前,妇女们在古井旁洗衣服时的说笑声,仿佛久久回荡在古井上空......

那年月,虽然生活清苦,但村民们善良、淳朴、彼此谦让,相互帮助、关爱,已形成忙岗村的优良传统。忙岗村民要到南汀河对岸种田种地,冬春季节河水浅,趟水过河是小事,可到了夏秋季节,特别是收割稻谷的时间,提起过河,就让人们不寒而栗,特别揪心。每当过河,村民到了河边,就要换上二短裤,到了河对岸,再换上长裤,这样避免整天湿漉漉的。那时就有这样一句顺口溜,“忙岗人,富到富,人人出来还要穿二短裤”。即使这样,也难不倒忙岗的村民。该到河对岸收稻谷了,男人们就让妇女们两三个一组,坐到罐槽(收稻谷的容器)里,男人们把罐槽当渡船将妇女们渡到对岸,一趟又一趟,下晚收工回村,再用罐槽把妇女们渡回来。

这样的情景,当时养护段的一个姓杨的师傅看在眼里疼在心上,就与村里商量,他负责帮助出技术,村里出劳力,当时驻青华村的209地质队也给予了材料支持,搭建起用钢绳作支撑,铁链上面铺木板的铁索链子桥,从那时起,忙岗村民就不再趟水过河,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建起钢筋混泥土桥梁。
如今说起这些事,忙岗的老一辈人记忆犹新,赞口不绝。

无独有偶,铁索链子桥的建成,深深感动着村民。在没有成片种植水果的年代,忙岗村就已经是个种植黄果的大村,村里的黄果个头大,皮薄汁多且甜,尽管嘴馋,但舍不得吃,都要把留到过年前才采摘。快过年了,村民把摘下的黄果个头最大的挑选出来,各家各户再把挖出来的上等土锅芋、刚刚砍回来的又大又圆的包包菜,装进谷蓝、菜篮挑到驻临某部队,慰问子弟兵。

更让忙岗人值得记忆的不只是给子弟兵送菜送水果,还有替驻临某部队新营房种植基地耕地。当男人们耕地结束,部队官兵就用红绸布扎成花团系在牛头上,参加耕地的男人赶着牛群回村,脸上流露出成就感、自豪感和荣誉感。军民鱼水情深的场景,至今依然历历在目。

正能量辈辈传,好事代代做。随着时代的飞跃发展,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,村里逐渐掀起外出搞建筑,人员也逐渐增多,后来成立了忙岗基建队,到了九十年代,忙岗基建队初具规模,成为临沧城家喻户晓的建筑业队伍,为临沧人建起了数不尽的高楼大厦,也给自家舔砖加瓦创造了财富。
富起来的村民没有忘根忘本,依旧念着古树古井。大家相约,筹集资金修村道、铺硬板路......

党建引领,网格在行动。按照“支部建到网格、党员联系居民”的原则,把党支部建到三级网格,将三级网格划分为15个“微网格”,建立“1+N”联系制度,每个网格推选1名党员或热心居民担任微网格长,联系10至20户居民,对网格内“人、事、房、地、物”等全面负责,把信息采集、诉求受理、巡查走访、便民服务、政策宣传、矛盾调处等责任明确到网格。

通过党员带头、群众参与,搭建了“以党组织为核心、以党员为纽带、以网格为单位、全体居民共同参与”的网格化自治格局。“上级有什么要求,微网格微信群里就立即发通知,做到家家都认得。”“上级给予投资铺了柏油路,而且铺到每家每户的门口,村里的道路越来越好走,越来越干净。”在居民议事亭里聊天的杨琼美激动地说。

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一草一木皆育人。古朴的民风传承给忙岗后裔优秀的人文素养。走出村的五十多名公职人员既是山水育人,人护山水的佐证,又是反哺家乡的精英。当教师的,他们组建了“园丁志愿队”;当医生护士的,成立“健康诊疗队”;曾在部队锻炼过的退役军人组建了“应急管理小分队”;擅长文艺表演的组建了“文艺宣传队”等等。

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推进,时下的忙岗村,已是推门见绿、开窗见花、抬头赏景、起步闻香。忙岗村依托自然生态资源和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,突显了美丽、智慧、文明、健康,构建了生态宜居的和谐村庄,彰显了古树古井、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,让忙岗村民拥有更多的安全感、获得感和幸福感!

瞧,沐雲阁庭院餐厅开始营业,文旅融合的号角已吹响,忙岗村搭乘的新时代列车已经启航,崭新的忙岗村任重而道远!(郭寿龙)